(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号沉船遗址点。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二号沉船遗址点。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海南三亚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址,文物数量巨大,保存相对完好,年代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这一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将助力我国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研究。
据悉,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我国南海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学考察和深潜作业时,于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大型海底沉船遗址,并及时通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
其中一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达3米多,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10万件。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另一处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时代约在明代弘治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我国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开展的,这是我国首次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自主部署研发的船载多波束系统、应急救援打捞作业工具、水下无人探测平台等系列技术和装备,为深海文物水下发现打捞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利用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潜载测深侧扫声呐获取了沉船区域水下全局分布图,为快速厘清文物分布范围、测绘基点选址及文物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图像支撑。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在沉船区开展多类型的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针对文物现场观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利用载人/无人潜水器,配合使用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对被沉积物覆盖的关键文物进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学家进行原位观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1年左右时间,分3个阶段实施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上一篇:宏碁携手英伟达举办“创意星球之夜” 共话艺术创新之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
中新网上海3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正面临常态化防控以来疫情形势最严峻复杂的挑战,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不断刷新纪录。记者30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30日18时14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6 01度,东经77 89
上海市委常委会今天上午(3月30日)举行会议,听取当前疫情应急处置和核酸筛查相关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市委书记
(抗击新冠肺炎)江苏无锡一男子隐匿行程轨迹被警方立案侦查 中新网无锡3月30日电 (记者 孙权)3月30日,无锡市在“应检尽检”人员核
(抗击新冠肺炎)官方称吉林市疫情扩散势头得到遏制 中新网吉林3月30日电 (记者 石洪宇)记者30日从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疫情防控
中新网唐山3月30日电 (白云水 孟潮)3月30日,河北省唐山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称,3月29日0时至24时,唐山市新增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 3月30日上午,秀洲区发现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该感染者
今天(3月30日)下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乌鲁木齐市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防控最新情况。会上
中新网天津3月30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30日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为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优势,近日,天津市将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天津
(抗击新冠肺炎)河北廊坊累计治愈出院673例 5县区恢复域内交通 中新网廊坊3月30日电 (宋敏涛 郭京泉)30日,河北省廊坊市召